师资队伍
教师信息 TEACHERS

跨越千年的“守护”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再移步走进第329窟,抬头眺望,窟顶是莲花飞天藻井,外层白色的卷云纹辅以青、红等色。四身执花飞天围绕着莲花,满壁风动★,灿烂夺目★。环顾四周,壁画色彩斑斓★,与雕塑交相辉映。

  当然,对于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敦煌莫高窟来说,★“守护”它的难度并不仅限于“修复”,而且风沙侵蚀★、崖体坍塌同样也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崖体加固”成为敦煌研究院又一需要开展的任务。

  “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一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必须要经过价值评估★、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修复材料和工艺研究、经费预算等多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严格的评审后才能实施。★”于宗仁介绍道★,比如在前期方案编制阶段★,仅环境监测就长达1年★。至于正式的修缮阶段,以正在实施的第55窟修复工程为例★,该洞窟有起甲、颜料层脱落、酥碱等多种病害,修复的任务较重★,修复的难度极大。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研究所安排10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进行现场修复工作,到现在已经2年了,还需1年才能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壁画彩塑修复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对记者说。

  而这些洞窟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向游客叙说它们的千年故事★,其背后离不开敦煌研究院的修缮保护和创新研究工作★。

  “为了能够尽快进行崖体加固★,我们进行了长期研究★、多次勘察和施工设计等。2004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我们的项目申请并提供了经费支持。此后,我们陆续实施多项崖体加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得敦煌莫高窟对于地震、降雨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于宗仁谈道。

  2014年,敦煌研究院开启第一场数字化展览,“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随后远赴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办展,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以数字化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实现了全球共享★;2023年,敦煌研究院还与腾讯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观众以“亲历”的方式体验敦煌文化……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已经敏锐地嗅到数字化发展的气息★,就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记录和保存敦煌莫高窟这一瑰宝。

  “其实,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些洞窟修缮完成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病害,有的修缮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因发现新的技术问题需要调整方案。★”于宗仁表示,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莫高窟文物的修缮项目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也让各项修复工作能够及时开展,让洞窟和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敦煌的寿命,只能延缓不能永存吗?”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又走进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

  ★“您现在所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佛像两侧分别是佛的弟子迦叶和阿难★。★”顺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束指引,只见迦叶尊者双手合十,双眉紧锁★,仿在沉思冥想★;而阿难尊者则身躯微斜,昂首侍立,似正聆听佛的教诲。

  “数字化建设也许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仍会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的艺术魅力,也让莫高窟的生命线不断延续。”丁晓宏对记者说。

  “一些小的洞窟可能3个月或半年完工,但对于大洞窟的采集工作,会长达2年甚至更久。★”丁晓宏告诉记者,“举个例子,2020年★,我们申报了1000万元的甘肃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对第130窟大型洞窟进行数据采集。这个洞窟光壁画就有1500平方米,还矗立着一座26米高的大佛。当时,光壁画就拍摄了12万多张高清图像,同时对洞窟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整个数字化工作耗时2年之久★。这也是目前数字化工程里面难度最大、最复杂的。”

  ★“每个洞窟都有各自特色,有的洞窟以彩塑为主★,人物与整窟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有的洞窟虽无彩塑,但壁画富丽堂皇★,甚至镶金、更有立体效果;而有的洞窟仅以一尊大佛就足以让人震撼。您看,在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中,那尊弥勒佛像高达35.5米……”穿过一条条走廊,走进一个个洞窟,讲解员娓娓道来。

  而数据的采集并不是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利用,让敦煌莫高窟“活起来★”。

  “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启了数字化的采集、处理、存储及数据管理工作★。后来,不断升级技术★,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展了图像拼接、三维重建等加工工作。”丁晓宏介绍道★。

  ★“也许敦煌莫高窟终有一日会‘衰落★’★,但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永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告诉记者。

  再移步走进第329窟,抬头眺望,窟顶是莲花飞天藻井,外层白色的卷云纹辅以青、红等色。四身执花飞天围绕着莲花,满壁风动★,灿烂夺目★。环顾四周,壁画色彩斑斓★,与雕塑交相辉映。

  当然,对于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敦煌莫高窟来说,★“守护”它的难度并不仅限于“修复”,而且风沙侵蚀★、崖体坍塌同样也是需要克服的难题,因此,“崖体加固”成为敦煌研究院又一需要开展的任务。

  “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一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必须要经过价值评估★、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修复材料和工艺研究、经费预算等多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严格的评审后才能实施。★”于宗仁介绍道★,比如在前期方案编制阶段★,仅环境监测就长达1年★。至于正式的修缮阶段,以正在实施的第55窟修复工程为例★,该洞窟有起甲、颜料层脱落、酥碱等多种病害,修复的任务较重★,修复的难度极大。在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研究所安排10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进行现场修复工作,到现在已经2年了,还需1年才能完成全部工作任务。

  “壁画彩塑修复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对记者说。

  而这些洞窟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向游客叙说它们的千年故事★,其背后离不开敦煌研究院的修缮保护和创新研究工作★。

  “为了能够尽快进行崖体加固★,我们进行了长期研究★、多次勘察和施工设计等。2004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我们的项目申请并提供了经费支持。此后,我们陆续实施多项崖体加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得敦煌莫高窟对于地震、降雨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于宗仁谈道。

  2014年,敦煌研究院开启第一场数字化展览,“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随后远赴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办展,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等以数字化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实现了全球共享★;2023年,敦煌研究院还与腾讯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让观众以“亲历”的方式体验敦煌文化……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已经敏锐地嗅到数字化发展的气息★,就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来记录和保存敦煌莫高窟这一瑰宝。

  “其实,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些洞窟修缮完成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新的病害,有的修缮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因发现新的技术问题需要调整方案。★”于宗仁表示,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科技厅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莫高窟文物的修缮项目得到了有效保障,这也让各项修复工作能够及时开展,让洞窟和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敦煌的寿命,只能延缓不能永存吗?”带着这样的疑惑,记者又走进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

  ★“您现在所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佛像两侧分别是佛的弟子迦叶和阿难★。★”顺着讲解员手电筒的光束指引,只见迦叶尊者双手合十,双眉紧锁★,仿在沉思冥想★;而阿难尊者则身躯微斜,昂首侍立,似正聆听佛的教诲。

  “数字化建设也许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们仍会坚持做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的艺术魅力,也让莫高窟的生命线不断延续。”丁晓宏对记者说。

  “一些小的洞窟可能3个月或半年完工,但对于大洞窟的采集工作,会长达2年甚至更久。★”丁晓宏告诉记者,“举个例子,2020年★,我们申报了1000万元的甘肃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对第130窟大型洞窟进行数据采集。这个洞窟光壁画就有1500平方米,还矗立着一座26米高的大佛。当时,光壁画就拍摄了12万多张高清图像,同时对洞窟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整个数字化工作耗时2年之久★。这也是目前数字化工程里面难度最大、最复杂的。”

  ★“每个洞窟都有各自特色,有的洞窟以彩塑为主★,人物与整窟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有的洞窟虽无彩塑,但壁画富丽堂皇★,甚至镶金、更有立体效果;而有的洞窟仅以一尊大佛就足以让人震撼。您看,在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中,那尊弥勒佛像高达35.5米……”穿过一条条走廊,走进一个个洞窟,讲解员娓娓道来。

  而数据的采集并不是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利用,让敦煌莫高窟“活起来★”。

  “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启了数字化的采集、处理、存储及数据管理工作★。后来,不断升级技术★,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展了图像拼接、三维重建等加工工作。”丁晓宏介绍道★。

  ★“也许敦煌莫高窟终有一日会‘衰落★’★,但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它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永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