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映|尊龙现金长安——古都西安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实践观察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曾经的主打演出。眼下,展示节气文化的《二十四个奶奶》、重现人民音乐家风采的《遇见星海》★、致敬航天英雄的《摘星星的孩子》★,越来越多富有中国气派的原创剧目登上了这家国有院团的舞台。
“儿童剧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西安儿艺总经理王丽虹说,我们将目光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发现“以剧育人”的好选题层出不穷,广受市场欢迎。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拍照(2024年8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0年4月,习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截至11月底★,今年西安大型驻场演出多达21部★,演出近3★.6万场,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不断积累的文化自信,培育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也让城市日新月异。
“只有紧贴时代脉搏、紧扣人民需要,作品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说★。
万点繁星落人间,长安遍地尽琼花。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开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古老丝路上,如今文化★、商贸与艺术交融交汇★,碰撞出绚烂火花。
这是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合作平台日益广阔丝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已成品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陆续揭牌
移步换景。西安市长安区★,抢救性保护建成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原生态呈现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每年数十万学生到此研学★。
变化绝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西安的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生死考验★”★:人才断代★、剧目断层,一度要靠“救济粮”维持★。
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村民王岩与以他本人为主题的乡村壁画合影(2022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更多“老外”则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领略古都风姿。今年1月至9月★,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8万人次★,同比增长2.6倍★,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的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倍★。
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西安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总花费突破3100亿元,再创新高尊龙现金。全市有汉服经营单位2000多家,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说,汉服国潮热、唐诗研学热和旅游演艺热等,是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有农业物流加工园,定期组织外籍员工来西安参观文化古迹,“他们对中国朋友的称呼,渐渐从你们变成了咱们★”。
这是合作共赢的新场景★。自5月开园以来★,灞河岸边的中亚公园里,水幕电影《你好中亚》吸粉无数。不远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体验馆内★,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塔吉克斯坦的蜂蜜★,中欧班列拉来的中亚商品琳琅满目★,占到该馆销售额的40%。
再回首,戏剧★、影视、文学已是百花齐放。通过成立西安文艺发展研究院、实施★“长安新篇”文学创作计划等举措,近年来,西安有话剧《路遥》、电影《柳青》等近20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舞剧《门》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是驻场演出《无界长安》演出现场(2024年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改造后的西安市新城区坤中巷★,小卖部、老街巷、铁路工人的形象被绘于墙壁,留住温情记忆★;秦岭脚下的鄠邑区,环山公路串起乡村美术馆、数字游民社区等艺术空间★,曾经的千村一面变得五彩斑斓★、书香四溢。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在西安举行(2024年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悠悠文脉,绵延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沿着指引的方向,西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城墙脚下、大雁塔旁、曲江池畔,一幅走向文化繁荣的图景徐徐铺展,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澎湃。
困则思变。成立艺术委员会聚焦主业抓创作,打破★“大锅饭★”实行动态薪酬,追赶文旅融合热潮延长产业链久久为功★,死水被彻底激活。
自9月在西安西咸新区首演以来,这部以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演出已吸引15.8万名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此去长安六千里。2018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发掘世界遗产红河遗址★,并对楚河流域中世纪城址进行系统调查。
人的气质在变★。鄠邑区蔡家坡村,草垛变身艺术装置,农民的笑脸登上墙画。昔日贫困村走上“艺术乡建★”之路,年旅游收入超过1400万元。曾询问“啥是艺术★”的村民韩养权,把镜头对准身边一草一木,办的影展火爆一时。
一眼千年★。历史的凝视,留驻在古都的寻常巷陌★,启迪着而今的文艺创作★。音乐剧《丝路之声》开启巡演;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带火了非遗;秦始皇帝陵所在地西安市临潼区★,演出《复活的军团》被外国游客称作“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一隅的古迹遗址、史书典籍中的传世经典★、市井民间的古老技艺★,都能触发无尽的艺术灵感。★”临潼区区长苗吉说★。
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2024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她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现代都市。一年20余部驻场演艺呈现人文之美,院团改革步稳蹄疾★,“文艺陕军”再写辉煌
文化产业蜕变。曾经的★“西部电影★”策源地,又在新赛道一路领跑。据业内估算,西安现有微短剧创作公司200多家,产出全国约60%的剧目★。陕西文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康远飞说,从亲情题材到乡村振兴再到凡人善举★,新时代有无数值得诉说的故事,出精品成为行业共识尊龙现金。
城市气韵蝶变★。公园里、转角处,秦砖汉瓦、碑帖钱币一座座特色博物馆不期而遇。近年来,西安每年至少新增或改造一个文博场所,163座博物馆遍布全城,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座。
随军出征、家书告白★、沙场鏖战★,台上,伴随着主人公★“黑夫”的人生选择,秦王朝一统山河的长卷渐次展开。台下★,水雾风袭来,坐席随剧情前进,观众沉浸于历史的风云激荡,如痴如醉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是以“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演出现场(2024年9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民心相通的新故事。参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设后,哈铁快运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奥扎斯阿类别洛夫携妻儿到西安定居。三个孩子从不会说中文到可以顺畅交流★,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一家人爱上西安。“中国已是第二故乡。★”他说★。
晨光熹微★,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坎特市,中吉联合考古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我们基于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当地同行一起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等工作。”中方考古队员史砚忻说★。
登临城墙北望★,唐大明宫遗址里文物★、园林、遗址完美融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原真性保护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结合沉浸式场景,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剧院正位于当年★“秦王扫六合”的起点。“剧目演绎图存求变的恢宏史诗★,剧场建筑凝结了中华美学★。★”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由一部剧看一座城,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西安文旅推广活动上★,文化学者塔里姆德莱对仿唐乐舞★、民乐演奏赞不绝口:“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着迷。”
文华胜处长安在★。寻觅西安,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基因传承至今★,并在新时代繁荣兴盛。从长安出发,延续千年的友好合作之路,正不断续写着文明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文化艺术赋能★,城乡正在互为生活场景。★”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涵养人的品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